English
  • 艺术品
  • 艺术家
公共艺术助力城市发展

——景育民

         新世纪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规划、设计,营造出科学有序的空间形态和丰富多彩的视觉体系。随着城市建设应运而生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形态,参与到城市建设的发展重要序列之中。公共艺术将功能性的城市建筑或城市空间柔化赋予其文化意义和审美意境,以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质,让人们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构想。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提升都伴随着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次次革新,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很多国家愈发重视通过公共艺术激活城市文化基因,实现艺术形态的资源重组,以公共文化的全面发展彰显当代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城市综合实力。

         公共艺术在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被接受、去实践、再认识的30年间,从外部形态到学理体系,在实践与理论相互印证、推动下不断调整,由传统的类型化艺术进入到“泛艺术”的开放性思维。并由此衍生出众多体现时代表征的新艺术类型。
         作为当代城市空间文化形态的构建方式,公共艺术的社会化转型特征日益明显,艺术家的创新思维与形式实践更多地进入公共文化空间。伴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公共艺术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建筑、园艺、水体、景观、雕塑、壁画、城市设施等传统艺术,拓展至大地艺术、光电烟火、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新艺术形式,并涉及音乐会、公共节庆、行为艺术、广场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生成为多元城市文化形态的开放性艺术门类。这种拓展将公共艺术纳入社会、生态、人文、历史多重关系的整体性思考,实现城市的文化创新,助力城市发展。
        2018年,“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隆重举办,展览以“跨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策划理念实现对各专业、各领域资源的全面整合,探讨与呈现公共艺术的当下可能:以实验建筑、环境景观、装置与动态艺术、公共雕塑、壁画艺术、新媒体艺术、乡村建设、国际名师工作坊、社区都市更新计划、论坛与讲座、公共活动等艺术类型,重新构建一个共享的文化新语境,同时将公众参与纳入到城市文化实践中,开发多元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艺术的对话;市民与城市的对话和历史、当下、未来的对话。
         本次展览以公共展览和公共活动为两大主线,全面展示了公共艺术在提升城市文化,构建全新文化展示方式的新语境、新方式。以“社会剧场”的理念,立足城市的个性塑造与整体构想,真正切入城市基因的细节,将文化艺术作为未来城市空间生长力的核心与价值导向,实现习主席倡导的“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理想城市。
       此次展览以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公共雕塑、新媒体艺术、乡村建设等板块为主的实物作品展览,以形式丰富的公共艺术作品,让公众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如装置动态艺术作品《绿色出行》,以互动的创新思维,塑造了两位“骑行者”的雕塑,中间空余的单车留给参与者。通过联动装置带动前后两个“骑行者”一起运动,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参与性、趣味性,以及绿色环保的生活主题。作品《超然象外》,利用牛皮塑造了中国传统象征吉祥的形象,并将打坐用的蒲团倒置,从象头中飞跃而出,直至展馆棚顶,隐喻出当代人的精神、欲望等思绪纷繁的复杂情境。参与性装置公共艺术作品《回到童年》,通过作为母亲的身份艺术家,推着儿童车在展场中走动邀请前来参展的人坐在童车中,在各时期玩具和儿童音乐的氛围中,使人们暂且回到单纯、温馨的童年。作品中凝聚着不同时期父辈、我辈及晚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及回忆,以参与互动的方式,利用多种易于唤起各年龄层次人群回忆的元素, 激活和触摸处于当前这个繁杂社会中,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以及对纯真时代的回忆,唤醒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真、善、美的再次思考。使人们在功利、匆忙和焦虑之中获得短暂的心灵回溯。
        实物作品展览最大的亮点是以众多门类、众多形式、众多语言的展示方式,使得观者能够沉浸其中,去感受公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让艺术来美化生活和引领公众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品质。
         此次展览同步进行的是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活动部分,探讨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文化命题,通过公共艺术体验活动、乡村或社区公共艺术实践、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方式,以开放的格局,全新的理念为社会大众展现当代公共艺术的魅力,使当代艺术真正走向公众。实践艺术与公众的“0距离”互动。公共艺术体验活动《城市共塑-----市民行为艺术》是公民共享与城市互动的一次尝试。在一个象征着天津历史与未来的船型构架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参与其中,用纸黏土共同塑造美好城市生活的“未来之舟”。将实验性艺术进行公共性实践,体现了“公共性”的核心价值,使当代艺术真正走向城市、融入公众。
         《城市书写---老年地书活动》,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将民间自发的一种文化活动吸纳到“公共艺术唤起天津”的活动中来,聚焦、关注对当代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倡导,切入中国老龄化加剧的社会问题,以城市公共艺术的方式强调人文关怀。
         《做一天艺术家---视障儿童泥塑体验活动》从社会学视角,探索公共艺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活动邀请视障学校的两位同学宋静毅、常昊宇,在雕塑台上用泥塑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昊宇同学兴奋地讲到“今天的艺术活动给自己的生命开了一扇窗”。盲童参与的公共艺术活动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和城市的温度,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普世性话题。
         《抽象之维---名师工作坊》邀请国际著名抽象雕塑家,走进校园,与学生共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抽象雕塑理论教学和创作实践,以创新的课程设置有效推动了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以理性化的创作方式向公众诠释抽象的概念,来修复中国美术教学体系中抽象艺术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提升,带来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公共生活从农耕文明的乡村到喧嚣杂居的院落,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市人”形成的城市空间或社区的新形态、新关系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理想的共享空间?《新城市文化生活——智慧山社区都市更新计划》以天津智慧山艺术广场为实验区域,以新理念、新方式对共享文化空间的整体提升,展现了新城市人探索新生活方式与理想的实践探索——以固态场域和不断更迭的动态活动,唤起市民的娱乐感和兴奋点,以体验、互动、沉浸式公共艺术作为媒介,营造高端水平的新型生活方式,该场域的不断完善与运营,既激活了人气又发展了经济,成为天津市城市新生活的典型案例。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城市化建设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文化、经济、生态建设不平衡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公共艺术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精神的物化外延,更是构建城市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桥梁以及营造理想生活的重要方式。在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诉求,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时代的诉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担当。

点赞 0 浏览 230

购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