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艺术品
  • 艺术家
困顿与突围

      杨飞的作品大多描绘山川与土地。这一方面是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题材的影响,一方面是他的性情的自然流露。杨飞笔下的山川,收起了奇绝险峻的姿态,化作广袤土地上的一点起伏;那些土地,一望千里,与游云相伴,安然卧于苍穹之下,平和而隽永。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文人山水意蕴的一种追慕。如果继续在这样的意蕴上进行探索,艺术家可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进而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领域内独树一帜。

      但是,在重庆大学美术系学习水墨画四年、又自行修习四年之后,杨飞似乎无意在传统绘画领域内作更久的停留。他一任性情流淌,在绘画中融入新近的体验和反思,创作出了具有崭新面貌的“围”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追慕古人的平和隽永的山水意蕴,又融合了当代生活的元素,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引人思考的趣味。艺术作品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引人思考的趣味,是艺术和哲学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大多数当代艺术作品的共性。因此可以说,杨飞的绘画进入了当代艺术的领域。这种古今结合的特性,也显示出艺术家的圆融贯通的气质。

      这组绘画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的某种困顿的生存状态,也暗示了人的刚健的精神。这组作品中,前景位置上的围栏形象十分突出。这些围栏把画面空间区隔成两部分:围栏那一侧的风景,和围栏这一侧虽未在画中露面、但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看风景的人。正是由于这层区隔,画外的我们和画中的看风景的人有了交流,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画中人对于围栏那一侧的风景的向往和渴望,又感受到画中人由于被区隔、被限制而无法去往渴望之地的窘迫。这些感受又牵连到诸如束缚与自由、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等种种对立,这些对立关系揭示了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我们心怀理想,向往彼岸与自由,同时立足于此岸的现实,背负种种束缚。这是一种困顿的生存状态;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借由围栏的形象,揭示了这种困顿的生存状态。

      同时,这些围栏作为前景,形态各异,画中人与围栏的距离也远近不一,这正如每个个体所面临的阻碍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感觉到,画中人在眺望风景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些阻碍。对这些阻碍的正视和反思,体现了画中人的冷静,彰显了人类的勇敢和智慧。我们的目光在围栏上稍作停留,马上意识到画中有一个“我”在,画中人是自我意识的凝集之处。越是受到阻碍,自我意识越是强大;于是我们又生发出一种韧劲,一种追求超越、为了突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实践相结合,达成人类的自我超越。围栏那一侧,风光无限,平和而隽永,这是人类自我超越的理想之所在:一目千里,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与造物者畅游天地,这是古人的逍遥。这里,彼岸风景被描绘得越恬淡、越开阔、越有古人之逍遥,此岸激发的精神就越坚韧、越刚健、越有现代人之特色,恬淡的彼岸风光与刚健的精神相映成趣。这种刚健的精神,是困顿的状态激发的突围的精神。

      如果画面上没有这些围栏,会是怎样一番情形?我们将直接面对广阔的大地山河,一目千里,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好似泠然御风而行,这时我们与造物者同游,哪有物我之别?这是庄子的逍遥,是古人昭示的境界。不过,就绘画而言,如果直接描绘这番开阔的景象,未免过于直白,落入窠臼。然而,直接描绘这番境界的绘画作品为数不少。杨飞对此了然于胸,所以另辟蹊径,在一派自然风光之中再加上围栏一道,既不落窠臼,又更添意味。

      杨飞说,正是因为古人看山水和今人看风景之不同,引起了他的兴趣。古人游山玩水,兴致所到之处就化为足迹所到之处,山水浑然一体、一气流通,哪有什么内外区隔?而今人不同,今天,人们为山水风景划界、设立屏障、打造景区,一弯闭合的围栏也勾勒出当代社会的一些观念。“围”不仅是人类的某种困顿的生存状态的写照,也是当代社会的透视镜,更是一种刚健的“突围”精神的源头。

文丨王志(供职深圳美术馆)

点赞 0 浏览 81

杨飞 在售作品
收起
购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