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艺术品
  • 艺术家
寻常之物的嬗变

艺术品承载了艺术家的风格,外现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方式,对特定时期的文化内在本质结构进行了表现……

九零后艺术家王少强是伴随着新媒体成长的一代。十九岁从山东考到西安美院,意气风发。三十岁,从西安到上海,从毕业之处被扔进社会,渡过了面对未知的惶惑、失落、愤怒的时期,他开始明了艺术于自我的意义。当瀑布落下水潭向外奔流的瞬间,痛苦仍在,却已平缓。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他创作中情绪和氛围的出发点。

王少强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多取自身边的场景或网络虚拟世界所见,他擅长从局部和片段创造物质性的存在,营造冷静疏离的画面,在巧与拙的制衡中凸显形体的美感,表达内在的真实,营造一种融彻的意境。近三年,他创作过不同主题的系列作品,均与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有关,由“物”出发,展开了有关时间、空间的想象与叙事,那些似乎是不经意间的一瞥,暗示着故事的扑朔迷离与回味不尽。

镜头感与瞬间的定格,是王少强作品传递给观者的第一印象。《绿叶》让人联想到室内盆景,但简略的造型、省略的背景又让人不那么确定。它与另一幅《一次事故》在形式、手法上几乎相同,只是物体的姿态、远近有别。作者为他们设置了明确的标题,定格的衬景,浓郁的绿叶、素净的蓝色天空、黄色沙滩,但组合在一起却变成了暧昧难以解读的情景。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手法是微观的放大,如《地毯房间》、《网》系列,都是通过对特定角度的摄取,对质地、重量、韵律等加以感性的重述。暖黄色的地毯,被沙发凳脚压住的怒放的红色花朵,浅灰色调的沙发和墙壁,所有的矛盾和冲突在安静的角落里恢复平静,像画上了一个句号。至于那些被网隔住的球,斑驳的天空、婆娑的植物,在层层递进的描摹之中衍生出无限而细碎的情绪,而那些被物体塑造为各种形态的网格,又以其独特的格律约制着这些情绪。

《视域》系列是王少强拓展和摸索自身可能拥有的空间的尝试,这个系列以抽象化、几何化的形式表达为主,却暗含着跃动的情绪点。物的老化与磨损,暗示时光的流逝,叠加与重复掩不住感性的不甘。有待被发现、被审视的是感觉与理性的矛盾,是与意义全然无涉的思绪的延展。

在被古代希腊罗马美术史强烈吸引的时期,王少强试图建立西方古典雕塑与中国古代雕塑之间的诸多关联,在某一点上实现前时代文明与当下生存空间的沟通。《欧式房子》拥有奇特的构图,褪色的视觉感,模糊的细节。在极具表现力的柱头、柱子和拱桥形成的结构中寻找美感,《石柱》、《罗马柱》等作品则以更具体的形象触摸着现实生活。这些原本象征永恒文明的符号经画家的复述,被赋予了一种不确定的时空感知与反省。

而一些带有不同程度的时间感的主题在王少强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包括:篮中水果、吃剩下的西瓜,这些随时可能腐烂的食物,钢琴、沙发这些“半永久”物品,在时光中褪去光泽的生锈的、陈腐的金属、皮质、布艺或木质物品与家具。采用截屏式的画面,静态而细腻的描绘中渗透着一种微妙气息,暗流涌动中提示时光的变质。无论是水果、幕布的柔软,还是钢琴、家具的稳定与坚硬,抑或是《水中雕像》、《欧式沙发》中挪用偶拾物与平面绘画拼搭叠加的怪诞,时间的隐喻通过可视、可琢磨的片刻描绘,从画面的未尽之处生成,从而营造出新的语境和审美空间。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王少强把艺术表达的视线投向随处可见、极为寻常的角落,稍纵即逝的瞬间,却以他独特的视域、鲜活的笔触,捕捉物体中的细微之处,从而将“日常”带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境之中。简洁干净的画面,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笔触与形式,将深埋在寻常之物中的灵性一一加以揭示,犹如“雕塑”:褪去被时空包裹的外衣而直抵无言的内在,是为“雕”;为寻常之物赋予欲言欲止的情绪,是为“塑”。

时间静止,意义的线索带回现实的语境。在日复一日对绘画的思考与实践中,王少强以近乎克制的艺术方式与日常保持着亲密与疏离。他将缘于自我的对生活的直觉、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加以审美的塑造,局部的陌生化,使寻常物不再寻常,沉湎、纪念也好,跳脱、超越也好,都洋溢着日常无以传达的感知

——闫寒

点赞 0 浏览 225

王少强 在售作品
收起
购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