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艺术品
  • 艺术家
秦泗伟:优秀的艺术家不是自说自话

      公众号《人和麦粒》向我约稿,希望我能就自己的作品写点东西,我欣然答应,却迟未动笔。我是个一心不能二用的人。做事只能一件一件的来,不能同时进行。琐事一多便容易乱了方寸。 最近杂事太多,不觉就将约定拖延到了最后。

      也正因如此创作时我要尽量摒弃干扰,努力在创作前把现有的杂事做完:该见的画商约了、该聊的事情谈完,甚至打扫好卫生、洗干净衣物……把一切繁缛冗杂都条理整洁了,留有完整的时间给创作。解决这些琐细的问题是为了清空了脑袋,保证创作时心无旁骛,脑海中只考虑创作一件事。如果在创作时有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闯入脑海,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灾难。这有时也让我很困扰,因为生活中总有无尽的琐事不期而遇。

      生活中我也如此。去影院或者剧场时我会把手机关掉,而不是震动或静音,否则就不能专心。一个电话或信息都会极大影响观影或者听剧体验。观影听剧尚且如此,更何况写作与画画了,特别在构思阶段,任何的干扰都会把思路打乱。

      有朋友觉得我做事情很“专注”。其实我知道,不是我“专注”,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努力对抗“分神”罢了。

      在艺术圈就少不了艺术讨论,也会对别人作品做些品评写点儿文字。然而面对自己作品时却不太擅于进行恰当的文字表述,总觉得喋喋不休和自说自话容易过于自我和主观。我认为艺术家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艺术创作过程。作品完成了就把它交给了观众或者艺评家,任其阐释解读。而同艺术创作一样,艺术阐释也是非常个人化的,阐释的路径也各不相同:也许一位作家会读出作品的诗性与意境;而一位哲学家从作品中看到的是却是哲思与深邃;也许一个音乐家会感受到其中的节奏与韵律;而一位社会学家却能体会到针砭时弊的厚重与力度……当然有水平的艺评家是能窥探到作者的创作动机的。不仅如此,他们更能找到新的角度和切入点,形成独到的发现,为他人带来新的启发。

      作者在创作时抒发的是自我,追求的是个性。观者在品读时寻找的是共鸣,寻求的是共性。创作者把自己的个性强加于观者并试图说服对方的行为并不高明。优秀的艺术家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会给观者留有入口,让观者参与进来继而形成二度创作。只有当作者的个性与观者的共性达到完美平衡,作品的价值才会最大化体现。

      于作者,作品是面镜子;于作品,品评者是面镜子,即使有误读,也是美的。

      品评者对作品会有误读,但作品对作者的真实情感却无法遮蔽。作者的性情、品味、学养都会通过作品寻出蛛丝马迹。正所谓画如其人,读画也是识人!

      艺术语言是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他从来都不需要依附于主题的存在而存在,因为很多时候它就是主题本身。从亨利·马蒂斯到杰克逊·波洛克他们莫不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与创造,从而把艺术语言的独立价值挖掘到了极致。在观念先行的创作语境下,这一点是很容易被创作者忽略。结果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下却呈现出艺术语言的苍白无力以致难以承载。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更多的是习惯了古已有之的观看方式,未能跳脱既定的视觉经验而做出的习惯性选择,希望从中看到一个社会叙事或者教科书式的主题,从而忽略了题材背后艺术语言的独立性及其蕴含的种种可能。

      至于题材的选择,有时刻意为之,也有更多的下意识。一些在别人眼里的平淡无奇,也许会在瞬间触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些大家早已习惯的天经地义和熟视无睹,也许会因艺术家的某个转念而发现不同的创作价值。于表相中窥见深邃,于平庸中升华自我,我想这也是艺术家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吧!

秦泗伟

2021.5.28

点赞 0 浏览 162

秦泗伟 在售作品
收起
购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