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艺术品
  • 艺术家
李铭雕塑里的共生关系

      中国雕塑的历史,说长即长,说短即短。长则五千年,短则将近百岁。今天我们使用的“雕塑”一词,或者讲中国人有了“雕塑”之概念,仅始于20世纪之初。但在中国当代的雕塑艺术中,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除了在西方艺术观念下的雕塑语言和观念探索,还有另外一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甚而至于就是直接的合二为一。

      雕塑,不说话的塑像,其实可以告诉你很多东西,作者的一刀一凿,不仅在诉说往事和历史,也是在向往未来。李铭说道:“雕塑不光是手头上的东西,眼界很重要,多看看不一样的东西,横向纵向的去多比较比较,别被自己的眼界束缚住自己,不要因为无知辜负了自己的才华。”

      艺术从来不是“拿来主义”,面对新时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国雕塑家所关注的是如何突显中国文化特色,融入当代国际艺术语境,从而彰显新时代中国雕塑的先锋精神。雕塑艺术不但可以向公众传达精神,还能提高公众艺术素养。雕塑艺术者李铭希望通过理性思辨探索世界真谛,用纯粹的造型呈现心中意象,以质朴的语言揭示雕塑文化内涵,创作有原创性和时代精神,并且能够代表自己的作品。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李铭工作和生活所在的苏州,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甚至浓缩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古城,尤其是与雕塑密切相关的玉雕核雕木雕等“苏作”更是闻名遐迩,声震海外的传统工艺。

      天时地利与人和,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李铭而言,这是一个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得天独厚条件,这也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正在开拓的一条新路。李铭开始静下心来,做属于自己的雕塑。

      艺术需要传承,也需要不断创新,李铭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雕塑——黑金雕塑。他运用黑与金色的强烈对比,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艺术史并不神秘,每个时代,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它的前沿地带,站在前沿地带的那些人的作为,决定了艺术史的写法。李铭的“特立独行”,他的思考和探索,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雕塑界。

      李铭的雕塑作品处处体现着“后英雄时代”的影子。有人说: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何在?发此疑问者只看到“世界安定如一潭幽幽湖水,宁静美好”,殊不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正是仰赖于英雄的负重前行。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李铭作品下的真英雄从来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造梦者,甚至不是世人所理解的“成功者”,却满有权威荣光、恩典慈爱、永远信守约定。李铭的作品中张扬着怀揣牺牲、舍己的品格,既像远方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又像是我们最知心的朋友,愿意做我们患难时随时的帮助。这是他自己的后英雄时代,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生活常态。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时代需要英雄,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芸芸众生中周围人的英雄。每个岗位都需要一位“英雄”,社会才会继续运转,需要的人才会继续安心生活;每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共同体。就像是艺术,艺术的创作虽然是独立的,但是艺术家从来不是孤立的。李铭的雕塑创作中对东方意境的营造,实质上也暗合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大趋向,表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和被重新认识的境遇。

      一个艺术门类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取决于艺术家群体的创造活动是否踊跃,而这些“创造”能否站得住脚,则直接关系到这门艺术的时代高度。李铭的黑金雕塑与所有置身于汹涌“湍流”中的传统事物一样,式微或光大,消逝或重生,充满各种不可预知的机缘。

点赞 0 浏览 173

李铭 在售作品
收起
购买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