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艺术品
  • 艺术家
抵抗遗忘

文/姜宇微

      如果你曾经到访过濒临荒废的老房子,或许会感叹: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些接续着历史碎片的建筑、留守着昔日秘密的墙垣,仍旧帮助我们维系着过往与当下间的联系。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董文通执着于描绘那些破败残损的空间,并巨细无遗地记录着建筑里的居住痕迹。

      董文通以空间的现存状态回溯其昔日景观,以人为生活的痕迹折射出时光流逝之感、历史变迁之态。时间,成为了其创作的隐匿主题。

      通过对物的布置和调动,董文通营造出一种介乎于现实与想像的奇异景观。《一场生动的交流》中迷途于废弃教室间的羔羊、《遗落的海绵床》中蜷缩在床垫上的流浪狗,这些突兀的介入者,一如城市化进程下孤独的个人标本,仅剩的是无所依傍的单薄。

      艺术家不仅以杳无人迹的废墟提示着被遗忘的场域,更以角色的缺失来隐喻时代发展中被遗留的人。《退场之后》的荒凉和《遗落的教室》的落寞,展现的是时代宏大背景下愈加狭隘的个体空间——当个体受到压抑和伤害时,他抬头所见的却只是囚徒四壁。

      董文通的绘画中也许偶有荒诞、失落的情绪,却从未有愤怒、挣扎的躁动,至始至终散发着平静和理性。在信息碎片随互联网发展而成倍激增的今天,个体似乎越来越失去了与社会进行激愤对话的兴趣或能力。移动电话和网络社交的便捷并未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科技的高速发展也远不敌一方乡土或一句乡音的真切和温暖,这或许就是董文通开始《画乡亲》系列创作的动因吧。艺术家试图用一张张淳朴而真实的面孔来维持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平衡,或许他的创造,推动和提示了一种自我感知,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文诉求中被轻易忽略的东西。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董文通选择用绘画来抵抗遗忘。

点赞 0 浏览 199

董文通 在售作品
购买须知